初中语文《背影》教案

时间:2024-07-01 13:01:33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7篇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背影》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3、朴实的语言风格。

4、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父爱。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我国著名画家靳尚谊的代表作《父亲》,配以背景音乐。)面对这样一位苍老而可敬的父亲,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不由得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重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读时划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a.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写父亲与我惜别的深情,所以勾留南京等不重要的就略写。)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请找出本文的文眼。这是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对表现父亲的爱有何作用?(—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体现了我什么感情变化?(——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b:感动之泪:望父买橘,c:不舍之泪:父子离别d:伤心怀念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伤心、感动、不舍、思念、同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到怀念)

b.分析文章思路:初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可以以时间为依据划分结构。就记叙的顺序来说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一、开篇设疑——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二、(2-6)回忆往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中心是回忆往事),可分3层:

(1)别时家境(悲凉气氛)

(2)细心关照(铺垫背影)

(3)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一件事一个层次)

三、(7)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中心是别后思念。)可分3层

(1)思念父亲的颓唐

(2)思念父亲的伤怀

(3)思念父亲的来信,叙述我的伤心(从句子之间的关系划分层次)

关系:因颓唐而伤怀(1--2)/父亲来信是出于颓唐,伤怀之情/我因伤心爱父而落泪。

(二)通过划分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什么?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父子深情。线索是背影

c.四人小组交流以上问题,朗读感人的句子。

d.交流感人的句子。(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并就此发表简单的评述)

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

补充材料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他五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课文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1917年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然而父亲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却没有怨人尤天,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自己的儿子。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 ……此处隐藏13220个字……p>2.小诗赏读

六、延伸阅读,感受深情

1.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2.实话实说:每位父母亲都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回味绵长的华章。回忆你成长历程中父母爱你或你孝敬体贴父母的往事。说出最让你心动的情节。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封信。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7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在于作者用纯朴真挚的语言,表现父亲在祸不单行、生活困苦、哀愁焦虑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远行的儿子。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固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是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美文。

2、学生分析:

我班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因而对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但谈及父亲,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爱”课,很有必要。让学生既欣赏了美文,又懂得感恩父爱,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思路: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因而我分“了解背景,进入情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细节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环节进行赏析。

5.教学手段:

(1)朗读: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

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二.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

以文学常识导入: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文中几次出现背影。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父亲对儿子疼爱、不舍。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细节赏析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本文。本文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父亲的“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一篇好文章读起来或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

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

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

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